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龙卷风的博客

欢迎您来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\闻喜保宁寺塔\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\曲沃)  

2014-04-20 22:50:39|  分类: 河东访古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    这几天一直下雨,周六早上还下,雨停后出发,先去安邑古城遗址省保单位),也叫魏豹城相传是魏文侯公元前424年所建的魏国都城,后因韩信擒魏豹于此,故称魏豹城。

    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后,直到公元前403年,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,那时魏国是魏文侯当政因而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者。魏文侯(前472―前396)姬姓,魏氏,名斯。魏国前期都安邑,后迁都大梁(今开封)。说起来这座城距今已有2400余年了,看看现在的样子去。

    问了安邑水校的学生和一位老师,竟然说不清古城遗址所在,历史教育联系不上现实,是教育之病。我安邑水校 右边的植物园大门进去直行,左手高高的是墙是崖判断不出,雨后湿滑上不去,但我感觉应是魏豹城的城墙,顺路左转,再左转,当我看到版筑的夯层时,我便确定这就是古城墙。没有想到古城墙遗迹连续无断缺,令人难以置信。道路泥泞,没有转到头,但从方位判断安邑水校应占了古城遗址的东边部分。据说城址四周长2500米,分前后两城。
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  
    那时期古城墙,都是夯土版筑。 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夯层层理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虽然雨后湿滑,我还是上到城墙上,上面很宽,荒草萋萋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是从城墙上看城外的路,再往外面是安邑水库,系由原来的护城河演变而来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往城墙里面看,是平整的耕地,种着庄稼,覆膜种植。由于湿滑,不便寻找能清晰拍摄城内情形的地方,只能隔着这许多的野树枝拍一下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是水库往城里的方向伸出的汊港,有可能原来是通往城里的水道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护城河现在成为安邑水库,市里生活用水水源。韩信当年攻城时为排放护城河河水而挖的排水渠,当地叫“韩信沟”,通过排水渠把护城河水排到低洼的汤里滩“韩信沟”成为现在的八一水库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转到水校里面,沿城墙走了一圈。现在城墙内是水校的实训基地,平平整整的试验田。
 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 4 (盐湖魏豹城、安邑塔、蔡伦墓、堆后碑楼闻喜保宁寺塔绛县车厢城、太阴寺曲沃)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安邑塔,叫太平兴国寺舍利塔国保单位,原建有太平兴国寺,塔属寺内禅师之墓塔建于宋嘉祐8年为八角形砖塔,原高86米,13级,现存71米,11级,塔体四裂。路过安邑,远处就可以看到,没有就近看过。

安邑街景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大门紧锁,告知危险,任何人不得进入。只能接近到这个程度了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从南面和西面看,都是开裂为两半,所以说是四裂。全面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,一直以为是一裂为二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蔡伦墓陕西省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,湖南省耒阳县有一座。陕西洋县蔡伦的封地,湖南耒阳是蔡伦故里。而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也有一座蔡伦墓蔡伦发明造纸术,于世界文明功莫大焉。蔡伦怎么与王范扯上关系?未予考证。蔡伦是宦官,本地乡间以“蔡伦”为“无后”的隐语,似对蔡伦不敬。

    嘉庆元年(1796)立的墓碑,在王范村村西三叉路口。听说墓冢还有一段距离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闻喜郭家庄堆后张直躬碑楼,咸丰4年(1854)立。碑题“皇清例赠登仕佐郎国子监大学生直躬张老先生德行碑”。登仕佐郎为文散官,从九品

    碑在巷道。巷道路基挖低后,碑高出路基许多,保护不错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
绕到后面看一看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 

站在人家房子上面看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 闻喜县东镇保宁寺塔创建于唐开元六年(718),时称唐兴塔,宋治平二年(1065年)重建,改名保宁寺塔,清雍正三年(1725年)重修。在东镇西街小学后面。损坏较严重,有点酥散的感觉。


   不远处有半截埋在地下的唐碑。 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塔底下的碑,因埋在下面,看起来保护的可以啊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是绕到塔正面,进入西街小学拍的。酥散的感觉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这一天结束,回到东镇老家。


    周日去绛县方向,先去古绛镇南城村寻找车厢城车厢城建于晋献公8年(公元前669年),北魏时重修,距今2600余年。地处绛塬中脊地域,雄踞于中条山东段北面,被深约30米的东、西两沟夹峙。城南北长约400米,东西宽为50米,面积约30亩。初名“聚”,后改“绛”,地形如车厢,故亦名车厢城。

    城外的沟内有不竭的水源,形成天然的护城河。城墙西北角开凿隧洞式土门一道,城的正北、西北、东北隔沟南城、西南城、裴家堡三个堡子拱卫,为当时外围驻军防地。城东有洼地2亩许,俗称“牢固坨”,据说为当时的牢狱。《绛县志》记载:晋献公8年,“献公派士建都城聚(聚,即车厢城),将桓、庄之族群公子全部杀光,继而将聚命为绛,从而晋国定都于绛”。《平阳府志》也明确记述:献公继位后“弑群公子而徙都于绛,故命士城绛深其宫,自献而下历惠、怀、文、襄、灵、成,传至于景公十五年乃迁新田。”《方舆纪要》载:“聚,即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。”车厢城作为晋国国都历8君84,而且是晋国强盛的时期


    路过南城村,有“古南城”门洞,旁边是1962年绛县政府所立“车厢城”文物标志碑,这碑立的地方似乎不对,晋国古都“车厢城”在南城村南边山上。先在这里看一看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门额“俭吾师”,出自清金缨所编《格言联璧》:“宽厚之人,吾师以养量。慎密之人,吾师以炼识。慈惠之人,吾师以御下。俭约之人,吾师以居家。明通之人,吾师以生慧。质朴之人,吾师以藏拙。才智之人,于师以应变。缄默之人,吾师以存神。谦恭善下之人,吾师以亲师友。博学强识之人,吾师以广见闻。”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出南城村往西,走不远便看到文物保护碑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沿着碑后的小路上去,走到了西南城村,这是村里原来的堡子遗迹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 在村里打听车厢城方位,说我们走错了,晋国古城墙在沟那边。懒得转回去,从小路翻沟去吧,虽说坡陡加上湿滑,但少走好多路。
    翻过沟,这是首先看到的一段古城墙,应是北面城墙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城墙西北角开凿有隧洞式土门一道 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北城墙东段,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层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古城内北部有一天然的圆坑,俗称“牢固坨,四周高崖,有小豁口面临深沟,形成一个天然绝地。据说是晋献公围杀群公子的牢狱,边上立有标志碑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是从上面看天然牢狱的状况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从这下去是牢狱的警戒台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是从另一方向看到的牢狱的状况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这应是古城中去沟底取水的通道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这一幅可要仔细观察了,这是站在南面山头往北看到的古城全貌,两面深沟夹峙的中间台地,形如车厢。地势从北向南一台一台上升。遗留的城墙在最北边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        古城南面(后面)是一座山头,扼守山头,就确保了古城后方。前面说过,两边沟外,古城西北、正北、东北方向,有三个堡子拱卫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           上到后面的山头上,山形地势一览无余许多人走到北城墙遗迹就折返了,只是管中规豹而已。

      下山后去绛县东华山下张上村太阴寺,寺里大雄之殿文革时作为粮库,革命小将不能随便进,所以寺内金代木雕卧佛及殿里陈设得以保存,国保单位。访古以来第二次交参观费,3个人给了20元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金代遗构南大殿 ,门匾有点大,不协调。想来可能是以前大殿规模很大,重建时规模小了,却用了遗留的门匾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殿内雕刻有一尊躯长
4米、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磐卧像。是目前我国存世最早、体量最大的木雕卧佛。由此,尽管太阴寺偏处晋南一隅,还是在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天气预报下午有雨但实际无雨,临时决定增加项目,去曲沃城里转一下。
曲沃城里薛家大院,清代民居,三进院。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          
        曲沃城里感应寺砖塔,在西南街中学门口。建于宋乾道年间 (1165 ) ,又名西寺塔体量特大塔高十二层44.1 米。三层以上中部砖木结构塌落,形成东西开裂的一条缝,又俗称裂破塔,塔身为八角形。 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 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 曲沃城里四牌楼又名望母楼,明万历43年(1615)由邑人李济沆追思继母而建,为楼阁与牌楼混合式建筑,是曲沃的象征道光四年(1824年)、1981年两次维修,2002年大规模整体落架维修四牌楼,关键在四面匾,应内涵独特,大家留墨。现在的样子,给人感觉是买得起好马,配不起好鞍。
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
顺手给贡院(曲沃中学)拍几张。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
 
访古4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 
           最后一站,闻喜礼元镇槐林村崔任氏节孝坊,此坊建于咸丰4(1854),系奉圣旨敕建,因在村外,被盗严重,令人扼腕。从残留雕刻看,工艺上乘。六柱五门三楼。
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立柱下面的夹杆石、坊额题字等被盗。正反面分别有“圣旨”和“敕建”牌。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第四次出行 - 龙卷风 - 龙卷风的博客
 
      劫掠过的牌坊给人一种凤凰被拔去毛的感觉。

 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35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